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水利部关于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6:38:00  浏览:996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水利部关于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


水利部关于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通知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地区以及南方许多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8年国务院在《水利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文件(国办发[1998]87号)中明确将原地质矿产部承担的地下水行政管理职能和原由建设部承担的指导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保护职能交给水利部承担,初步理顺了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能交叉的问题,强化了地下水统一管理的职责。

  地下水监测工作是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的重要基础。自七十年代以来,水利部门开始普遍监测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水质和水温等要素,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下水监测井网,收集积累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料,在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地下水监测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各地地下水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地下水监测工作发展缓慢,有的甚至还在萎缩。地下水委托监测经费太低,影响了地下水监测资料质量;在一些重要水源地和大型漏斗区缺少地下水监测井,不能满足掌握地下水动态的要求;地下水监测手段落后;信息传输不及时,时效性差。

  为满足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需要,现就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根据国家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需要,按照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的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下水监测工作,加强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统一规划,完善地下水监测井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应组织做好地下水监测规划,科学合理地布设井网,补充完善地下水监测井。在地下水超采区、大型漏斗区、重要水源地、地表水严重污染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重要地下水监测井。加快地下水监测现代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配置先进的地下水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地下水监测能力。各地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时,要将地下水监测工作纳入规划,并优先实施;在制订和修订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和政策时要强调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

三、理顺投资渠道,增加地下水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各地要建立和理顺地下水监测经费渠道,将地下水监测工作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地下水委托监测费。建议各地从基建费、小农水费、水资源费等项经费中增加用于地下水井网建设、监测运行管理和资料分析的经费,并根据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需要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增加投入比例。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地下水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队伍建设是保证地下水监测工作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各地要加强对地下水监测人员的培训,包括岗位培训和新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地下水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

  五、重视和加强地下水监测资料的分析工作。各地要加强地下水动态分析,开展地下水预测预报,及时向全社会通报地下水动态,揭示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建议和措施,认真做好《地下水通报》编制工作,为实施取水许可制度、科学管理水资源提供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二00一年十一月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保留和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决定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保留和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决定》业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予发布,请遵照施行。


市 长 孙 喆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保留和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决定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许可)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佳木斯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保留和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决定(省政府1号令),市政府对市直、驻佳省直(中直部门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待省公布后我市另行公布)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简称实施机关)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为依据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和以省政府以上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为依据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以下简称“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决定如下:
一、经审定,市直、驻佳省直各级行政机关保留行政许可事项294项(含市政府实施许可部门承办的13项),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1项;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69项(含市政府实施非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承办的3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5项。
二、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认真组织实施,并在办公场所和网站上详细公示事项名称、法定依据、办理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以及年检、收费等有关规定。
三、未经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一律不得实施。经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或者公布保留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但取消的年检环节,实施机关应当自省政府1号令公布之日起立即停止实施,不得以任何名义变相实施。
四、公布下放权限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实施机关应当在省政府1号令公布之日起做好贯彻落实,并指导对口承接机关做好衔接工作。
五、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实施机关在本决定的各项规定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减少办理条件、精简申报材料、简化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限,但不得增加。对擅自增设办理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以及年检、收费等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执行,并向各级人民政府法制、监察等部门举报。
六、实施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许可)监督检查档案,认真履行审批后监管职能,切实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出现监管“缺位”或“不到位”现象。对此次公布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但公布前已实施的行政审批(许可)行为,在许可的有效期内实施机关仍需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七、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设立、调整,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规定执行。各级行政机关不得擅自设立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需设立的,由有关省直部门或者市(地)政府(行署)报省人民政府核准。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政策文件新设立、取消或者调整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的,省直有关部门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备案。未经核准、备案的,不得实施。
对省人民政府陆续调整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目录,市政府将及时向社会公示。
八、各级人民政府法制、监察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实施机关实施行政审批(许可)行为的监督检查,不断规范行政审批(许可)行为,对违法实施行政审批(许可)的依法追究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市政府以往公布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与本决定不一致的,以本决定为准,与省政府1号令有冲突的以省政府1号令为准。
十、此次行政审批(许可)事项清理结果,即:佳木斯市行政许可保留事项目录、佳木斯市行政许可取消事项目录、佳木斯市非行政许可审批保留事项目录、佳木斯市非行政许可审批取消事项目录,请登录佳木斯政府公众信息网(http://www.jms.gov.cn)和佳木斯市人民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fzb.jms.gov.cn)查询。


葫芦岛市城市河道管理暂行办法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第141号



现将《葫芦岛市城市河道管理暂行办法》予以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都本伟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葫芦岛市城市河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河道管理,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充分发挥城市河道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及《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城区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规划、整治、建设和保护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区河道管理范围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段。

第三条 城区河道管理,贯彻以防御、减轻洪涝灾害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城区河道维持现行管辖范围。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管辖范围:

五里河:锦西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化肥铁路桥至龙港区茨山北桥;

连山河:连山区东城北河桥下游闸坝前至连山区锦东村;

茨山河:龙港区海辰路高架桥至龙湾公园。

连山区河道管理部门管辖范围:

连山河:龙王庙漫水桥(太平桥)至东城北河桥下游闸坝前。

龙港区河道管理部门管辖范围:

五里河:龙港区茨山北桥至稻池村入海口;

连山河:连山区锦东村至渤海锦州湾入海口;

茨山河:东砬山至龙港区海辰路高架桥;龙湾公园出口至龙港区稻池村入海口。

郊区河段由水利部门负责管理。

第二章 城区河道管理

第五条 有堤防的城区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无堤防的城区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第六条 按规划修筑的两岸大堤之间为城区河道的行洪范围。无堤河段,可按设计洪水位确定行洪范围。

第七条 城区河道护堤地范围为堤防背水坡脚处外延20米。防潮堤护堤地为背水坡脚处外延20米,迎水坡脚处外延40米。

第八条 城区河道护堤地外延100米为河道保护范围边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其范围内从事污染水资源、危害水利工程安全的活动。

第九条 城区河道和河堤护堤地,护岸工程及河道滩地的砂、石、土料,由河道管理部门统一规划、整治和管理。

第十条 在城区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修建套堤、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等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二)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三)种植高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不含护堤护岸林);

(四)设置拦河渔具。

第十一条 在城区河道堤防和护堤地,禁止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第十二条 城区河道内已经设置的影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河道管理部门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

第十三条 在城区河道管理范围内设置各类建筑物、设施、附属物及施工现场需占用水域、陆域的,按照《关于统一全省占河费等河道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辽政发〔2000〕4号)规定,须向河道管理部门缴纳占河费。

第十四条 在城区河道的行洪范围及防潮堤内外开采砂、石、土料,须经河道管理部门批准,但不得影响河势变化、河道行洪和危及堤岸、水工建筑物、铁路、公路交通的安全。

第十五条 在城区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禁止在城区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

凡向城区河道排放污水、废液,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辽宁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河道管理部门要协同环保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一时达不到标准的,要限期治理。

第三章 工程管理

第十六条 修建穿堤跨河工程及防护设施,必须做出设计,按分级管理权限报水利部门审批。工程在市区河段和铁路、公路、输电线路及输油管道附近的,由水利部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及有关部门审批;工程竣工后,必须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并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和维修,确保堤防安全。

第十七条 按规划修建的河道堤防、护岸工程、铁路、公路、桥涵、输电线路、输油管道等穿堤跨河建筑物,必须严加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工程周围和堤坡、堤炕上取土、挖洞、扒堤、建窑、放牧、开沟、打井、建房、埋坟、爆破、堆放杂物,也不准借故进行危害工程的活动。

第十八条 城区河道堤坡只准种植草皮或紫穗槐等灌木,严禁种植乔木。既有的乔木林,要限期由林木所有者连根清除,并填土夯实,恢复堤防设计标准。逾期不清者,统一由河道管理部门没收、处理。

第十九条 城区河道防洪工作要严格执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和分级负责、分段包干的原则。要服从统一调度,听从指挥,不准擅自堵截水流或扒口放流。沿河受堤防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承担防汛抢险和维修工程义务。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条 模范遵守本办法或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举报,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河道管理部门要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

第二十一条 向城区河道和排水沟渠排放淤积物的单位,要对受害单位和个人赔偿经济损失,并向县(区)以上河道管理部门缴纳清淤费。清淤费的收费标准按排入河道内的淤积物体积计收。

第二十二条 未经审批,在城区河道的行洪范围及防潮堤内外擅自开采砂、石、土料,造成河道险工或损毁工程的,由开采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关于城区河道、工程管理的单位或个人,除限期排除障碍、修复工程、赔偿损失外,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后果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不服从防洪调度命令,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事故或有意制造纠纷的单位、个人,要追究责任;后果严重的,要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造成城区河道水体严重污染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六条 对拒绝、阻碍持执法证件的城区河道管理人员执行任务或无理取闹,打骂城区河道管理人员的,由公安部门处理。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拒交罚款的,河道管理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河道管理部门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城区河道监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兴城市、建昌县、南票区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河道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